季刊&演講
鳳凰變麻雀---認識產後憂鬱症 心寧診所院長林為文博士
2020-02-11
    我是家中的獨生女,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,可謂不識愁滋味,與男友的戀愛過程也倍受他的呵護寵愛,三年後我們步向紅毯的那一端。男友是家中的獨子,婚後在公婆的殷殷期盼下,我懷孕了。經過了懷胎九月與生產過程的種種折磨,我的女兒出生了。
有了小孩,我滿懷期待應該要展開另一種幸福的生活。可是不知怎的,我卻感受到公婆的冷漠,他們不像之前那麼熱情,先生也不時表達出對生女兒的失望。
產後我的體重大幅增加,以前的魔鬼身材完全走了樣,可謂臃腫不堪。我開始懷疑先生是否不再愛我,覺得自己怎麼那麼沒用,對很多以前的嗜好都提不起興趣,整天人都很沒勁,覺得自己的生命從彩色變成黑白。
    不被重視,我覺得自己就像是個幽靈,慢慢的,我覺得活著是一種痛苦,好想離開這個世界,想到可憐的女兒沒人疼愛,以後可能也沒人照顧,那乾脆跟著我一起離開這個世界好了,以免她受到公婆或先生的虐待,我的心裡好掙扎……
在一個深夜裡,我從睡夢中驚醒,想到自己懷孕與產後這二個月來所受到身心折磨,先生又常出差不在家,我吞下了家中的藥物,希望自己可以從此不再醒來…

 
何謂產後憂鬱症?
 
        上述的個案很可能是產後憂鬱症,在了解此疾病之前,我們需了解何謂憂鬱症,以及女性憂鬱症的特質。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診斷手冊第四版(DSM-IV)的定義,憂鬱症須有下列九項症狀五項以上,且第一與第二項症狀至少要有一項,這些症狀必須幾乎每天都有,持續二週以上,並且造成功能障礙。
 (1)幾乎每天都是憂鬱的心情(主觀感受或別人客觀的觀察);
(2)幾乎每天對日常生活中大部份的事物都失去興趣;或從事各種活動時,感覺不出快樂的心情;
(3)在未刻意改變飲食習慣下,體重顯著改變(如一個月內改變超過5%)或幾乎每天食欲下降或增加;
(4)幾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睡;
(5)幾乎每天思考行動變得躁動不安或遲緩呆滯;
(6)幾乎每天都覺得疲累不堪或失去能量;
(7)幾乎每天都有無用感或過度或不恰當的罪惡感;
(8)幾乎每天思考及專注能力下降,猶豫不決無法做決定
(9)重複想到死亡、自殺意念,但不會真正實踐自殺行動。
 
許多女性因為孩子的到來,生活開始以家庭及小孩為中心,社交行為逐漸減少,尤其是職業婦女因此辭職者,與社會產生更大的落差,可能會感到被隔離及憂鬱感,生產前後的生活型態改變也可能導致情緒低落。可能在懷孕期間,產婦是一個被照顧者的角色,但產後變成擔任母親的角色帶來很大的壓力,尤其是第一次當媽媽,面對嬰兒的種種問題更顯得不知所措,此時若無適時的外來支持,以維持其照顧者的角色,往往讓產婦的心理遭到嚴重的挫折。有些人在懷孕期間是眾人關心的焦點,常有人問她「感覺如何?需要幫忙嗎?什麼時候生啊?」而產後嬰兒卻取而代之成為關心的焦點,話題圍繞在小孩子身上,母親不再受重視反而卻背負照顧小孩子的責任,而嬰兒不固定時間的睡眠及吃吸方式,更是母親無法事先掌控,因此,容易導致母親情緒上的大落差。
 
產後憂鬱症的症狀及分期
 
產後的情緒問題,輕者是在產後出現短暫的情緒低潮,而重者則是產後憂鬱症,基本上它發生的時間大多都在產後一個月之內。產後憂鬱症又分為:
 
(1)產後情緒低潮(postpartum blue):
指的是婦女在產後發生哭泣、焦躁及其情緒起伏不定的狀況。此病的發生率非常高,約佔產婦的35%~75%,好發於患有嚴重經前症候群、意外懷孕、曾想墮胎者,以及晚期懷孕時情緒不穩定的產婦。大多在產後3~5天內發生,發作的時間很短暫,約數天到數週,症狀也輕微。主要的情緒表現是好哭、疲憊、心情低落、易怒。在身體方面則會表現是頭痛、失眠、作惡夢等等症狀,對嬰兒則會表現出喜怒無常的矛盾反應,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照顧新生兒。
 
在治療方面採取多鼓勵,建議做休閒活動的建議,如果有逐漸惡化的趨勢,擔心造成小嬰孩的傷害,則需請她到精神科評估與治療,以確保母子健康。由於此病多以短暫及輕微的方式表現,往往不需要藥物,癒後情況也大多良好。
 
(2)產後憂鬱症(postpartum depression):
此病的發生率約佔產婦的10%~15%,大多在產後三到六個月內表現出來,它的症狀與「產後情緒低落」症狀類似,只是症狀更多樣化、更嚴重、發作時間更久。嚴重的行為失常在產後數週乃至數月才發生,病程約六至九個月,有近半數病程時間會超過一年。典型的症狀包括激動、哭泣、失眠、反應變遲鈍、疲憊不堪、強烈的罪惡感、擔心無法照顧孩子、無法集中精神處理日常事物、不停的產生自殺或是想死的念頭。一旦發生此病,下次產後再發生的比率約為20%~30%,需特別的注意。
 
其病因在生理部份,為體內賀爾蒙於產後迅速改變,而心理的部份則為產後生活調適、照顧孩子的壓力,或原本人格發展尚不成熟及平日就有較倚賴的個性等等所致。在治療方面需要家人的扶持,尤其需要督促其卸下照顧嬰兒的重責大任,鼓勵她多與其他產後婦女接觸溝通,幫助其行為步入正軌。
 
此外,抗憂鬱藥物及精神科的評估與治療也是不可少的,如有傷害自己或嬰兒的可能性時,則需要嚴密監督,甚至住院觀察。產後憂鬱症有50%高復發機率,提早給藥或謹慎評估發病跡象儘早就醫,才是較有效的對策。此外,也要特別注意產前即有憂鬱、焦慮傾向者,以及產前即有生活、經濟、婚姻、照顧小孩……等壓力者,家人都需要特別注意她們產後情緒的變化,以隨時給予最適時的醫療協助。
 
(3)產後精神疾病(postpartum psychosis):
此病的發生率為千分之一~千分之二,50~60%是在第一胎,50%有產程併發症,50%有情感性精神疾病的家族史。在精神科門診常可見到。大多在生產二天以後才開始發作,以產後一至四週間發作為最常見,但也有病人會遲至產後一年才發作,症狀常會持續好幾個月以上。產後精神病可分為兩種型態,一種為早發型,在產後三週內發作,多發生在第一胎、較年輕產婦身上,有類似情感性精神病的症狀,癒後情況較好。另一種為晚發型,在產後三週以後才發作,多發生於年長、未婚、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者產婦身上,有類似精神分裂症狀,預後情況似乎較差。
 
產後精神病的典型症狀,最常見的有情緒激動、不穩定、哭泣、失眠、神智不清、像「木頭人」,幾乎對外界沒有任何反應,有罪惡感、無力感及產生一些誤認胎兒已死亡,或是被掉包了等等妄想症狀。其中有40%的病人剛開始會出現類似躁症的症狀,如過度興奮、走個不停、認為自己是超人,其後才出現鬱症特徵,一般而言,雙極性躁、鬱症的情緒反應,往往較單極性的鬱症癒後良好。
 
根據國外研究報告,產後精神病婦人約有5%自殺率及4%的殺嬰率,因此需要積極治療。有些研究認為某些嬰兒的意外死亡事件,事實上是產後精神病的悲劇,因此需嚴密監督個案在照顧嬰兒時的行為舉動,避免其有將嬰兒悶死、燙死、摔死等行為產生。治療這疾病除了尋求精神科的諮商外,家人的協同照護也可使病人較迅速恢復正常的人際關係,而抗憂鬱劑及抗精神病藥物更是不可少,如果藥物的效果不彰,有些甚至需要動用到電擊治療。
 
產後憂鬱症的治療
 
1.用藥原則
  對於產後婦女精神疾病的處理,應先以非藥物方式調理,若產婦必須哺育母乳,用藥時需先考量藥物對嬰兒的可能影響。
 
當婦女確定診斷罹患產後憂鬱症時,首先會給予適當的抗憂鬱劑治療,其藥品以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(SSRI)為優先考量,主要原因是服藥過量時危險性較低。若先前服用的藥品產生正向反應,則優先考量使用先前的藥品。剛開始服藥劑量以建議劑量之50%為起始劑量,能忍受初劑量後,4天之後再增加至建議劑量,至少持續治療到病情緩解後六個月,以防止復發。
 
產後憂鬱症若未接受治療,平均發作期為7個月,50%~85%的婦女在停藥後會發生一次以上的憂鬱發作,隨著發作次數增加,危險性也會隨之增加。若有三次以上的重鬱症發作,應接要受長期的治療來預防復發。
 
授乳婦女服藥是以抗憂鬱劑最低的有效劑量為起始建議劑量;許多研究評估對餵食母奶嬰孩的抗憂鬱劑血中濃度,以第一線的治療藥品SSRI對吃母奶嬰孩有較低的危險性,目前沒有完整的研究報告指出服用Sertraline(樂復得)或Paroxetine(克憂果)的授乳婦女的嬰孩有副作用發生。但有研究報告指出服用Fluoxetine(百憂解)婦女,有三名嬰孩在其連續餵食母奶後發生腹絞痛情形,並在其哺育嬰孩的體內,測得百憂解與活性代謝物的藥物血中濃度。另一傳統抗憂鬱劑三環抗鬱劑,無法於餵食母奶患者的嬰孩的血中濃度中測出,但並不會列入第一線優先治療藥,除了Nortriptyline最常用在產後餵乳的婦女外,其他三環抗鬱劑容易在服藥後,出現呼吸抑制與鎮靜的情形。
 
2.心理治療
大部份的產婦,若在生產後情緒低落,只要有家人的支持及照顧都可以痊癒,若是嚴重度到達產後憂鬱症之標準,就需要接受精神科團隊的治療。醫師予以確定診斷後,除了給予抗憂鬱劑外,還可以由護理人員教導產後的自我生理照顧,以及如何注意嬰兒發展上的可能問題;心理師則可以針對產婦的失落感及負向認知情緒,提供適當的心理治療。在家庭及社會的支持方面,可由社工師的評估與瞭解後,適時地利用外在資源來協助媽媽的角色扮演。在各方面配合治療下,產婦的問題可以獲得個別的處理,大多數的母親都能夠免除產後憂鬱症的困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