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刊&演講
薛西弗斯的詛咒----認識強迫症 心寧診所院長林為文博士
2020-02-11
      我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職業婦女,在家庭與職場上就像一般人一樣,並無特殊之處。最近,我發現我內心隱藏已久的一個難以啟齒的秘密愈來愈難壓抑,就如同火山即將要爆發一般,也許書寫是一種發洩,我只好藉由文字來記述來解脫心底的壓力。
      我發現從青春期開始,我就像古希臘神話的悲劇人物薛西弗斯,被諸神詛咒,在地獄中不斷地推著巨石上山,然後又讓巨石滾下山!這塊巨石就是腦中常會出現男女性愛的影像,而且頻率愈來愈高,有時甚至在上課時也會出現,這樣的情形讓我覺得非常不安與羞恥,常想自己是不是病態,覺得自己很骯髒污穢,洗澡時至少要花上三小時不斷清洗自己的身體,並常因此被家人嘲笑質問怎麼洗那麼久?可是我又不敢告訴他們。
      本來我以為結婚之後就會改善,沒想到婚後狀況仍然持續。我也不敢告訴先生,怕他對我會有不好的觀感。我到底怎麼了,有誰可以幫我挪去這塊薛西弗斯巨石……。」

何謂強迫症?
      上述個案是「強迫性精神官能症」,簡稱強迫症,是屬於焦慮症的一種。個案通常會陷入一種無意義、令人沮喪的重複想法與行為當中,但又無法擺脫。強迫症的表現自輕微到嚴重,但假使症狀嚴重卻不治療,可能會摧毀一個人的工作能力,或在學校的表現,甚至連在家中的日常生活都有問題。
      強迫症可區分為「強迫思想」及「強迫行為」二大類。大部分的患者會同時有強迫思想及強迫行為,但也有一部份人可能只有強迫思想或只有強迫行為。強迫思想大多以怕髒、懷疑、擔心身體、衝動及性方面等的問題較多;至於強迫行為方面則是以重複檢產、重複洗手、重複數東西等行為較常見。
      多年以來,強迫症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的疾病,因為只是少數幾個人有這種情況。它經常被低估,因為個案會隱瞞病情而不去尋求治療。根據1980年美國國家心理衛生中心的估計,人的一生罹患強迫症的機率有2%,這個比例高於精神分裂症、躁鬱症。男女罹患這個疾病的機率相當,強迫症大部分發病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(二十五歲以前,因此可能有婚姻適應的問題,也容易併發憂鬱症狀),但也有學齡前發病(最小的是兩歲)。研究顯示成年的強迫症,有三分之一在兒童期發病,這會影響小孩的發展與學習,所以兒童若有強迫症,應及早帶給醫師評估與治療。
強迫症有時合併憂鬱症、飲食障礙、藥物濫用、人格違常、過動症、其他的焦慮症。若合併其他疾病,則更難診治。即使強迫症個案有健康的病前性格,但隨著病程也可能發展出某些人格特質,例如:畏避性、依賴性、強迫性等人格特質。病人活躍於那些需要有方法的、推演的或詳細工作的職位,但他們易於受非預期的改變所影響。他們的個人生活是很貧瘠的;個案常自覺痛苦而尋求治療。
強迫症的病徵及症狀:
     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診斷手冊第四版(DSM-IV)的定義,強迫症有下列幾種特徵:
(1)有強迫思考或強迫行為;
(2)在病程的某個階段,個案認知到自己的強迫思考或強迫行為是過度的或不合理的;
(3)強迫思考或強迫行為造成顯著困擾,耗費大量時間(每天超過一個小時),或顯著干擾日常生活、工作、社交活動、或人際關係;
(4)若有其他第一軸精神疾病、則強迫思考或強迫行為的內容,不會只與其他精神疾病有關;
(5)不是因為身體疾病、物質濫用所造成。
強迫思考的定義包含以下四點:
(1)重複且持續的想法、衝動或影像,讓個案覺得是侵入性的且是不恰當的而產生顯著焦慮或苦惱;
(2)這些想法、衝動或影像,不單純是對現實生活的問題的過度憂慮;
(3)個案常是忽略或壓抑這些想法、衝動或影像,或嘗試以其他想法或行動來中和它們;
(4)個案知道這些想法、衝動或影像是源自自身的(不是來自外在的)。

      強迫行為的定義包含以下二點:(1)當個案面對強迫思考時會覺得被迫以重複的行為如:洗手、檢查、排列等,或心智活動如:禱告、計數、重複默念字句,或僵化的規則來處理;(2)此行為或心智活動的目的是預防或減輕苦惱,或預防某些恐怖的事件或情境;然而這些行為或心智活動要不是不切實際,就是明顯過頭了。
      強迫症常會有不是本身想要的重複想法、影像或衝動,那是不愉快的,會產生很高的焦慮。會一直害怕自己或心愛的人會受到傷害,認為自己會得到可怕的疾病等不合理的想法,或者超乎尋常的將事情做得對或完全。個案會不斷經驗到一種困擾的想法,例如︰「我的手好髒,我必須去洗手!」、「我可能沒關瓦斯!」或「我會傷害我的小孩!」
      在強迫思考之後,跟著來的就是強迫行為。強迫行為可以暫時降低強迫思考帶來的焦慮,但是也因而不斷強化強迫行為的出現。最常見的強迫行為是清洗與檢查。其他症狀包括︰算數字、收集物品、物品排列的整齊性。這些行為一般是想免除對自己或他人的傷害,或者擺脫不合理的責任感,某些人會有重複的儀式行為,這會暫時降低個案的焦慮,但卻無法根除症狀的干擾。
強迫症的成因
      傳統認為強迫症是生活經驗所造成的,但是最近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與生物(體質)因素有關。強迫症的成因主要是體質因素,運用現代的神經檢查工具可以檢驗出,強迫症病人腦中某幾個部位的神經產生化學的不平衡,例如基底核、眼額前葉處有病灶。這些部位原本正常的功能就像守門員般,對於腦中其他部位傳來的訊息進行檢查的工作,因為失調所以對於大小訊息的過濾過份仔細,導致訊息塞車無法通行。所以很多強迫症患者,會不斷地重複檢查,無法快速完成工作,於是產生強迫症狀。
      臨床上顯示某些藥物對強迫症有良好療效,這些藥物是影響一種叫血清素(serotonin)的神經傳導物質,顯示血清素功能異常可能是強迫症的神經生物性成因之一,目前認為強迫症可能是腦中的血清素太活躍。同時,經過藥物與認知行為治療之後,可以改善腦中的這些不平衡,進而改善強迫症狀。因此強迫症並不是兒童時期學得的壞習慣,不是父母不合理地強調清潔,或者一種危險的或無法被接受的想法。現在對於強迫症的成因,反而集中在生物性(體質)與環境的相互影響上。
      從學習理論觀點來看,因為個案學會借著強迫行為來減低強迫思考所帶來的焦慮,這種解脫感更加強了強迫行為。如此強迫行為緊隨在強迫思考之後,不斷重複出現,成為一種(學習來的)壞習慣。
強迫症的治療
強迫症的治療通常運用多樣的治療模式,包括藥物、認知行為治療、家庭教育和適當的支持。
1.藥物治療
      現在有很多藥對強迫症是有效的,最有效的藥包括抗憂鬱劑,這些藥使腦中血清素的濃度產生變化,而降低強迫症狀。然而,單一藥物是很難使所有症狀去除的,必須併用其他治療方式來使病人對其症狀得到更好的控制。
2.認知行為治療
      認知行為治療比傳統的精神動力心理治療來得有效。精神動力心理治療試著從過去找到問題的根本,而認知行為治療則以此時、此地的練習來去除不必要的行為。最主要的方法為:讓個案處於那些害怕、焦慮的情境當中,然後鼓勵病人對抗那些因害怕或緊張所導致的強迫行為,這就是所謂的「暴露和不反應法」。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重複練習,個案學習到「如果不做那些儀式行為,也不會有壞事發生」!
      剛開始練習時,因不合理地想像災難會降臨,所以緊張的程度會不斷增高。若病人能及時告訴自己「好的,我只洗一次,不會有人受傷的」。這方式剛開始會使病人變得更焦慮,但不要灰心,透過重複練習,焦慮會逐漸減少。原則就是不斷面對讓個案害怕、焦慮的事物或情境。認知行為治療必須花費很多練習和耐心,並且要有較強的動機誘因來承受高度的焦慮。
3.家庭治療
      家庭治療是藥物和認知行為治療的重要輔佐工具,其中以「多家庭支持性團體心理治療」較有效。這是由多個家庭及個案參與,在一定的時間內所組成,以瞭解強迫症的團體。它提供了家屬與個案多相處、少交惡的機會,且對強迫症能有更深入的瞭解、分享相似的經驗,並可討論不同的解決問題方法。另外,也可以做個別家庭治療,治療者可促使家人與個案一起努力,以改善家庭的關係、減少衝突,維持居家生活。家庭治療藉著溝通的改善及建立彼此的瞭解,可以有效的減少強迫症狀。